Wednesday 27 April 2011

喃喃 15 - The Dan Plan后想

  
有位教授做过一个研究,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人才?他调查了当时各个领域的精英,得到的结论是 -人才没有办法在青年时期被发觉。另一个音乐教授,则作了一个试验,他把自己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学生,优秀学生,和卓越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唯一不同地方就是练习时间。普通学生一般在4000小时,优秀学生则大约8000小时,而卓越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后来后来,这些教授的研究被,一个叫Malcolm Gladwell的作家写进了书,他总结了这些研究,得出一个理论,就是在某个领域的成功,至少要10000小时的投入。

有一个叫Dan McLaughlin的人读到了这本书。他决定为了改变沉闷的生活,开始为成为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他把这个计划叫做Dan计划The Dan Plan)。故事…请继续读我在网上搜来英文片段

In his book Outliers, Malcolm Gladwell popularized the notion that it takes 10,000 hours of pratice to become great at something. Portland's Dan McLaughlin is testing the theory in a remarkable way: The 31-year-old quit his job in June 2009 and devoted himseld to practising golf six hours a day, six days a week, for six years, reports the St. Peterburg Times. McLaughlin had never golfed before the experiment began, but his goal is to turn pro at the end of the Dan Plan.

McLaughlin, now 1,400 hours in, got Nike to supply clubs and convinced an expect coach to take him on. The Times explain the strategy: '' He couldn't putt from 3 feet until he was good enough at putting from 1 foot. He couldn't putt from 5 feet until he was good enough putting from 3 feet. He's working away from the hole. He didn't get off the green for 5 months,'' writes Micheal Kruse. ''Everybody asks him what be his first.'' If he finishes the 10,000 hours and doesn't make the PGA cut, McLaughlin sounds like he'll be OK:''I don't think it can fail, because it's not really about me or what ultimately happens with me. It's about blazing a new path and kind of trying to change the way people see life's possibilities. ''

到这里,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听过的一则故事。一位国王,想要一副世界上最最最英俊的画像。他请了一个画家,画家说,“好!没问题。“三年后,画家把一副最最最英俊的国王画像带给了国王,国王很满意,问画家卖价多少。画家想也不想的,说100万。国王大吃一惊,说“你这不就是在勒索我吗?”结局呢…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都知道是什么了。

我们其实常常在自叹,人生不过如此,但却没有仔细的思考,这短短几十年的人生里,我们到底花多少时间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我发现,花时间愤世的人却不在少数。但如果,只需花6年的时间,就能改变往后的几个十年,这付出算起来是非常值得的。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一个人能否改变命运是决定于晚上8点-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演讲和讨论。不久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改变。坚持数年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我一直在想,其实我在爱尔兰遇见的人,很多都是很聪明能干的人。他们能够在国外,呆上一个十年八年其实很不简单。当,我对他们的认识久了之后,就发现了一样事情,他们并没有好好把握业余时间。往往休假休息时,都是喝喝酒吹吹水,迷糊迷糊醉得不省人事,笑笑你笑笑自己,就是快乐的一天。他们常对我说,这就是人生,人生有多少个十年,今天不知明日事,休息开心过后,接下来的几天就要认真工作,直到下一个休息天,我们再出来聚聚。我对他们始终保持了距离感,也不认同他们的道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认同他们,我的人生将会和他们一样,接下来的几十年会被局限在仅够喘气的环境。

他们常说我很好,这里飞那里飞,到过了那么多的国家,我都笑笑不作声。他们不知道,呵呵。如果你感兴趣,也有时间的话,不如去看看他的网页看看 - The Dan Plan。我相信,每一个人有梦,不要嚷嚷,肯脚踏实地的去起步,那会是很不一样的。



今天休息,这是我今晚自理的晚餐,简单…



Saturday 23 April 2011

喃喃14- 压力

     
自离开旅行社后,就没感受过压力。压力是什么?就是对于未知数的掌控,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而又必须对此负起责任,也得确保在很不确定下承下的诺言,得以实现。我其实在怀疑,以前那段很压力的工作时期,自己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是否这两年的生活太过于轻松自在,导致我失去了危机感?

最近的工作情况陷入这样的境况,如果我还要得到此数额的工资,就必须负起所有责任,甚至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责任。很多事情我想不通,想太多,也想累了。我必须把工作做好,直到8月尾的请辞,同时也得为我以后铺路,即工作能力受到认同,有机会回到爱尔兰还会有较好的工作机会,又或者说,提高了在马来西亚与他人竞争的能力。或许我想太多,也或许大家会说活在当下还是什么的,我却不希望往后让自己陷入窘境,想太多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以前我会说,他妈的老板怎么能够酱子做呢?在老板越来越放手给我的时候,我的想法竟然和他越来越“同流合污”?这就是人家说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想法也会不一样,正因为如此,为什么打工的和坐在高层的,想法会很不一样。同时见我也才发现,以前确实也太过于不客观的“吊”老板了。也验证一句不好听的话,还未成鬼不知道怎么吓人。现在的我,竟然要干起坏角色,以确保我能够顺利达成目标。也才发现必须牺牲一些东西,去保护更多的大家,纵使事后会被别人说坏话。

大研前一有本书说过,现在要在社会混,须具备两个主要的特性,才谈其他的。即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来说,语言能力可以学,解决问题能力不是随便教就学成的,还需要看那个人开窍了没有。有些人必须要被放弃掉,让他跌到,他才学会怎么在其他地方爬起来。因此,我也应该感恩,很多很多以前我痛恨的人。
    

Sunday 17 April 2011

喃喃13 - 这是社会啊,不是学校啊

   
又过了一天,规律的节奏与昨天的一个模样。嘻嘻,也相当乐在其中的。一天又过一天的,逍遥自在的发一场好梦,要不就摇个远洋电话,让彼此在无聊的聊聊之后,有种较轻松的心情。

工作的态度,有种懊恼在滋长,有个新人归我教导,很让我抓狂。有时候不是我不教,是她…阿拉mak,还想像在学校那样,被老师用喂的方式灌输知识,要我一个一个formula的慢慢去指导什么是加减乘除。妈呀,这是社会啊,不是学校啊。如果学不好,但用心努力的去学,别人大多会给予机会的;但是,学不好却没用心下苦功,有多少个人还会给机会呢?我真的别Tahan料。我也处于这年级的,由我这个年纪说她,也没很有资格,但那态度真的让我难受,更别说是其他人了。不思进取只懂得出卖自己体力死板的工作…到底,还是不行,没有办法独当一面。其实嘛,一个人工作程序里,不具备解决事情能力,那处境很任人鱼肉的。

想当初,当我第一次在这里工作,真是不可思议的差劲。但我有个…不服输的性格,若你说我干不了,那我就会不惜代价的证明给你看我一定做得到。也碰巧,之前在这里工作的,有个叫George的经验丰富老人,我倒是跟他学了很多,他不会自动教我,都是我问他的,比如说英文沟通能力,我真的是厚起脸皮一个个单词的问啊。能力是这样一步一步,累计回来的,一天一点,积少成多啊。所以啊,我在这里那么久死不去,还活得不赖,不单是运气的事情,还有自己…要自己做到些什么。

看着她,我似乎看明白了一件事情,大家都说,机会来了,就要逮住机会,不要错失。可是呢,在等待机会的时候,你在做这些什么呢?如果这新人真地要把我这家餐馆当作一个跳板,等待一个机会跳到更高薪的餐馆工作…别想了,没可能的事情。
     

Friday 15 April 2011

喃喃12 - 杂言

那一天,游荡间来到的地方。都柏林郊外,爱尔兰。

 很快的,才发现自己距离起跑点已经很遥远很遥远,很快的终点也近在眼前。也越来越有种压迫感了,嚷嚷不成事,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像泄了的气球,是气球就好,不管大或小。工作近来可轻松,因为找到人顶替之前离职的,也多了一点点时间静下思考。原来自己,进入了另一个瓶颈,能力发挥到了一个极限,我忽然间很清楚的知道,我像是跑一白米般,使劲了全力;像是坐在车里,踏尽油板…而速度却没法提高。但是,身边每个人换档的加速又似乎起了不小的加速作用,快要把自己给超越掉,那种闷呐,喊不出来,一直忧闷着。他们说得真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别把战马拿去耕田,它们会忘了冲锋…有些事情是必须忘掉怨言,虚度的。当引擎的加速起不了成效,必须放下面临的这场硬战, 准备再下一场战事。我在想,我还未能打败自己,怎么去想着增值呢?

  

Wednesday 6 April 2011

喃喃11 - 爱尔兰只有薯条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Parlemo Hostel附近的餐厅,吃过了我至今一直认为最为好吃的意大利面

在Facebook上贴上这样的一句话“休息天的晚餐吃什么?除了Mac Donald之外,我都不懂有什么吃了。爱尔兰除了薯条,真的没有什么好吃的。什么烂国家来的啊?”结果惹来了一点点的,非议。或许大家看到,是我自己对吃的方面不太了解。又或者说,我对这个地方环境生活的了解不深入?呵呵,每个人总会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去定义某些人的想法。看似客观,其实嘛,更加需要了解我是怎样产生这想法。当然我也会,常常去鸟自己最Friend的同伴,但我会说明这是我自己的观点。

我遇到的很多人,很大一部分跟我说,不喜欢自己的原居地。就连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怀疑过自己的生长的地方,是多么的无聊。逛街的地方,不是那几个?半夜要吃东西的地方,也是那几个!休闲能去的地方,还是那几个。事实是这样吗?这本来就是我生活中原有的一点习惯,想吃东西的时候,很有欲望到极度方便的mamak去解决,这里没有。一度被我觉得吃闷的东西,maggie goreng这里没有。Nasi Lemak没有。Bah Kut Teh没有。Kuih没有。Keropok没有。Kopi O没有。还有很多都没有。你知不知道?有件很奇怪的事情,我饿了,就会想到这些食物。这不关到过多少国家的事情,而是想起最熟悉但又很有距离的事情。

同时我也想请问,如果,爱尔兰真的那么富有吃的文化,为什么爱尔兰吃的是印度餐?中餐?意大利餐?和美国快餐?如果,爱尔兰人要真的有丰富吃的文化,就不会有以上这么多类型的餐厅了。但是,这些餐厅的存在,见证了这个国家文化的缺陷,同时制造了一个工作机会,让我在这里喘息。如果你到过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你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爱尔兰只有薯条。

其实很多初到爱尔兰要长居的外国人,都会说“OMG, Chips again?”
      

Saturday 2 April 2011

喃喃10 - 不想说话

英国,郊外,什么花?不知道

曾经和朋友说过,迈向自己的目标,过程并不重要,因为当你达到了终点之后,别人是不会看到你在过程中的辛苦。就算是,遇上多么倒霉的事,多么复杂糟糕的人缘,多么刻薄差劲的待遇,都不要紧,当你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别人只从自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的角度去看你是多么的幸运。我还打个比如:某年某月某天,我回到了马来西亚的圈子,大家对我的看法是,我是个有经验的旅人,曾经到过很多他们认为这一辈子都没机会的国家去旅行。可是呢,我的背后的辛酸谁知道呢?我给人骗,给人骂,遇上倒霉,琉璃颠倒,还是什么的…这些大家都比较不会有兴趣的。对吗?记得,过程并不重要,但不表示可以靠向偏门。

虽然,这些年来我的能力有着大大地提升,还不是不够的。从第一份正式的工作,销售员…招待客人身体会自动的发抖、不懂得向客人推销、甚至差劲到戴着像一条死鱼的表情站在那边也不管客人买不买那就算了…到现在的工作性质,是负责去管理一家餐厅的事物,而且还要带一个新人。餐厅服务,下单点餐介绍食物,接电话单记下地址,送餐司机的安排,还有客人Show Show的噼里啪啦等等的,都是我的工作范围内,而且还是要用英文沟通。这是我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够胜任的。这就是成长了,你必须武装自己,在阶层式的社会不停地往上爬,这是我在外到处旅行之外,另个正在学习的事情。
    
更何况,老板娘即将把这家餐厅转手给她姐姐,她姐姐似乎很看好我,叫我帮她做多两年再离开。我真的具备管理一家店的能力吗?虽然我知道,我是可以胜任的,但这不是我的追求,我只是路过,把事情做好不过是保证饭碗不破而以。所以啊我不敢和她说,其实我订了机票,9月回家的XD。     
   
 *本来不想说话,最后还是写了一些事情。呵呵